第(2/3)页 但蒋琴琴这一套是彝族女子结婚时所穿,自然是与众不同的,以银饰包裹在帽子上,形成下窄上宽漏斗型的头饰,跟苗族的银饰很像。 “琴琴,走慢点,这头饰好几斤重呢。” 看着戴好银饰帽子走出去的蒋琴琴,赵雪连忙跟在后面,免得这丫头戴不住掉下来。 “没事的干妈,这点重量不算什么,我在学校的时候,还戴过更重的呢。” 蒋琴琴笑了笑,她是练刀马旦的,演的角色都是樊梨花、穆桂英这些。 这类旦角的脑袋上,可都是要戴厚重“冠头”的。 如此一来,京剧演员们脑袋承重的能力是比寻常人高的多。 “倒也是。” 赵雪听到这话,也是笑了笑,京剧头冠可不比这银饰轻多少,有的还要更重一点。 ............. “小李导,都已经准备好了,篝火也已经搭好了,群演们也都已经到齐,随时可以开始了。” 一名场务跑过来汇报。 这场戏是一场大戏,也是这部电影投资最大的场面,足足花了3000块。 2000块是请村民们吃喝的钱,另外1000块是之前找人从厂里面找人订做的一些道具,诸如红伞、红灯笼等等。 本来李建觉得没这个必要,毕竟这部电影的核心宗旨是父子情,加上本身村子这边也很支持,各家各户都出了人手来帮忙客串群演。 那对新人夫妇自己也找了一个乐器队来奏他们彝族的音乐,还有附近村子的年轻人来配合跳他们的彝族舞蹈,是足够拍好这场戏,而且还是原汁原味的。 但李艺书还是坚持这么做。 倒并不是为了1:1还原,而是为了更好地在日后报名参加电影节的时候卖出去。 如今虽然改革开放十来年了,但国外对于国内的印象,还停留在过去,亦或者是世界各地的唐人街。 加上张一谋拍摄《红高粱》夺得了柏林金熊奖后,红色就成为了外国人对于国内的第一印象。 再之后,张一谋拍的《菊豆》,也同样是以大红色为主基调。 所以《那山那人那狗》配上一点红色的基调,还是很有这个必要的,同时这种质朴的民族特色,同样是能够带给观众别样的观影体验。 “蒋琴琴来了没有?” 李艺书对着身边的场务问道。 “我通知了。你看,在那边来了。” 场务突然指向了右手方向。 李艺书转头看去,只见蒋琴琴缓缓的自远处款款而来,头上的银饰在轻微的晃动,长长的裙摆拖在地上,行走时带起微尘。 第(2/3)页